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

科技海綿也是塑膠!每月釋放達數兆微塑膠纖維

 

科技海綿也是塑膠!每月釋放達數兆微塑膠纖維最近研究揭示,廣受歡迎的「科技海綿」清潔髒污時,也釋放數以兆計微塑膠纖維,污染環境。這些海綿使用時會逐漸分解,特別是密度較低海綿,會釋出進入下水道和食物鏈的纖維。南京大學與東南大學聯合團隊研究,魔法海綿每月可能向環境釋放超過兆根微塑膠纖維。論文刊登於《環境科學與技術》期刊。

科技海綿主要材料就是美耐皿泡沫,是三聚氰胺甲醛樹脂(melamine-formaldehyde resin)製成的塑膠製品。塑膠泡沫製成海綿,具輕巧且有高度磨蝕性等個性,很適合清潔用。但使用途中海綿當然會磨損,就釋放微塑膠碎片,經下水道系統進入地球生態,被底層動物攝取後再進入食物鏈。

為了深入了解嚴重性,團隊調查海綿泡沫密度及表面質地,分析如何影響材料劣化速度及釋放微塑膠纖維量。研究員購買三個知名品牌科技海綿,反覆摩擦有紋理的金屬表面使之磨損,而密度較高海綿磨損速度較慢,釋放微塑膠纖維也較少。一個科技海綿每公克磨損約釋放650萬根微塑膠纖維,假設所有海綿平均磨損10%,估算2023年8月亞馬遜月銷售海綿約釋放1.55兆根微塑膠纖維,實際數量應更高。

為了減少微塑膠纖維排放,研究員建議製造商應生產更密實耐磨的海綿。還建議消費者選擇不含塑膠的天然清潔產品,家庭或污水處理廠應安裝過濾系統,以盡可能收集脫落的微塑膠纖維。

(首圖來源:論文

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

科學家發現防禦「永久化學物質」PFAS的新方法



劍橋大學MRC毒理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安娜·林德爾博士(Dr Anna Lindell)表示:「PFAS無處不在,所有人體內都有它們的存在。」

    • Author,哈麗特·海伍德
    • Role,BBC記者

科學家相信,他們已找到一種能保護人體免受一種有毒且持久存在的「永久化學物」(forever chemical)傷害的方法。

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(PFAS)是一類人造化學物質,常見於防水衣物、不沾鍋、唇膏或食物包裝中。

這些化學物質具有防油、防水的特性,但在自然環境中極難分解,且已被證實與某些癌症風險增加等健康問題相關。

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,一種存在於人體腸道中的特定微生物能夠吸收多種PFAS分子,減弱其對人體的有害影響。

「慢性毒藥」

研究人員發現,某些物種的腸道細菌具有很強的吸收PFAS的能力,並將其儲存在細胞內的團塊中。

外界越來越關注對PFAS對環境與健康造成的影響,因為這些物質在環境中需要數千年來分解。大多數人是透過水




和食物接觸到PFAS。

在某些情況下,PFAS可經由尿液排出體外,但也可能在體內停留數年。

劍橋大學MRC毒理學研究所的研究員、也是該研究第一作者的安娜·林德爾博士(Dr Anna Lindell)表示:「PFAS無處不在,所有人體內都有它們的存在。」

「PFAS曾被認為是安全的,但現在已很清楚它們並非如此。」

「PFAS之所以過了這麼久才引起注意,是因為它們在低劑量下不會引發急性中毒。但它們就像一種慢性毒藥。」

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英卓·魯(Dr Indra Roux)博士補充說,既然PFAS已經存在於環境與我們體內,我們就必須想辦法減少它的影響。

「我們還沒有找到破壞PFAS的方法,但我們的發現找到可能性,或能將它們從人體中清除。」

帕蒂爾博士說:「考慮到PFAS這種『永久化學物質』問題的嚴重性……令人擔憂的是,我們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將其從體內清除。」

研究人員發現,某些人類腸道細菌具有極高的能力吸附PFAS,並將其儲存在細胞內部的團塊中。

該報告的資深作者基蘭·帕蒂爾博士(Dr Kiran Patil)表示:「由於PFAS在這些團塊中的聚集,細菌本身似乎能免受其毒性影響。」

研究團隊透過將九種細菌引入老鼠腸道中,讓牠們的腸道菌群更接近人類。這些細菌迅速吸收老鼠食用的PFAS,並隨糞便排出體外。

這是首次有證據顯示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於清除體內有毒的PFAS化學物。

該研究尚未在人體中進行直接測試。

研究人員計劃開發益生菌營養補充品,以提升人體腸道中有益菌的數量,從而對抗PFAS的毒性影響。

林德爾博士與帕蒂爾博士也與企業家彼得·霍爾姆·詹森(Peter Holme Jensen)共同創立了一家初創公司Cambiotics,致力於開發能提升腸道有益菌、保護人體免受PFAS傷害的益生菌營養補充品。